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无广告,人妻久久中文字幕无码,日韩全裸一级黄片一区二区

聯系我們

電話:0769-22659339 22655931

郵箱:dgjskj@163.com

地址:東莞市東城街道莞龍路下橋銀門街1號建筑之家二樓213

學會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學會動態
“平凡筑夢人”故事展暨《逐夢東莞》新書發布會在東莞圖書館舉行,我會3人入選
發布者:admin   發布于:2022-12-19   瀏覽次數:6937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23.jpg

12月18日上午,“平凡筑夢人”故事展暨《逐夢東莞》新書發布會在東莞圖書館舉行。該書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收錄52篇典型人物故事,講述平凡人在東莞逐夢、圓夢的故事,宣揚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正能量。其中,東莞市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鄭金伙、學會專家陸永芳、學會理事賴柱江入選。


“平凡筑夢人”公益平臺原名“東莞夢”,由全國勞動模范、十二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尹利平發起。2018年5月4日,青年節這天,“東莞夢”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并發布了創號辭和第一篇故事。到2022年,“東莞夢”微信公眾號已創立4年多,以每周一篇原創文章的頻率不斷更新,風雨無阻。

截至2022年10月,“東莞夢”先后發布240多期推文,影響傳播了230萬人次。每期故事都收到許多讀者真情實感的留言,為東莞這座城市帶來了溫暖和激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故事的主角有教師、醫生、學生、產業工人、書畫家、培訓師、企業主、科技工作者、傳媒人、保潔員、法官、警察、作家等。每一個故事的追夢人,都生活在東莞,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擁有不同的經歷,但他們都有著同樣的夢想。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32.jpg

《逐夢東莞》在240多期人物故事中,選取了52篇典型人物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文化浸潤心靈。通過書寫普通人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以多維立體的角度,挖掘出平凡人物的個體價值,呈現社會百態,彰顯社會的精神內涵與人性力量。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39.jpg

“《逐夢東莞》反映和見證‘雙萬’東莞千萬奮斗者成長的相冊剪影,生動詮釋著‘平凡的不平凡’力量,成為東莞這座城市一道閃亮的光。”尹利平表示,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人口結構特殊,是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到2022年,常住人口達1054萬,超過70%的人屬于非東莞戶籍。他們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千萬萬有志青年,懷揣著美好的夢想來到東莞發展和奉獻他們的青春熱血。


鄭金伙:建筑專家的莞邑赤子情


人物簡介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45.png

鄭金伙,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屆東莞市政協委員,東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高級工程師,兼任東莞市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東莞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秘書長,東莞市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廣東省墻體材料行業協會“建材三會專家委員專家”。


金秋九月的一個尋常夜晚,莞邑大地的天空仍然烈日似火。市政協委員、市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市知聯會副秘書長鄭金伙,與幾位闊別十年未見的青年歡聚一堂。那一晚,他的身份不是外界熟悉的建筑專家,而是一位對文化產業有著執著熱情的老朋友。

這群青年人都是十年前《東莞經濟》雜志社的員工。對于這群青年人來說,鄭金伙是他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十年之后,看著自己的學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鄭金伙那一晚沒有遵循女兒出門前“不要喝酒”的叮囑,多喝了幾杯。

他是東莞建筑領域的專家學者,主導研發的項目曾獲得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嘉獎;他是市政協委員,多年來通過政協平臺積極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從28年前到東莞工作的那一刻起,他深深扎根于莞邑大地,目睹了這座城市的茁壯成長……他是鄭金伙,在本職崗位上默默耕耘,在政協平臺上為行業和群體發聲,為東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他的力量。

熟悉鄭金伙的人一直想不明白,為何他那瘦削的身體中,能夠蘊藏著如此強大的力量。

01

專注:為提案“上天入地”

“前幾天早上運動的時候不小心摔傷了,手腕上還有點痛。”夕陽西下,鄭金伙出現在大伙的面前。他那瘦削的臉黑黝黝的,被透過樹葉的陽光照得發亮。他的手腕上綁著繃帶,但并沒有影響他每天堅持運動——近幾年來,鄭金伙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黃旗綠道快走一個小時。

和他的生活方式一樣,鄭金伙身上也蘊藏著一股堅持的力量。在政協圈中,他是出了名的倔——他可以為了一份提案,“上天入地”。

時間回撥到1991年,鄭金伙因為一個技術項目來到東莞工作,組建團隊推廣小應變檢測技術項目,開啟了他的“東莞夢”。1994年,他主導研發的“樁基無損動測技術應用項目”獲得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同年,因檢測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的表現突出,他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工程質量檢測員。他的研究也得到東莞市政協的關注,2008 年,他成為一名政協委員。

從2008年開始,他的追夢步伐一直沒停息。他用了6年的時間堅持為建筑垃圾資源化奔跑與吶喊。

2014年,他提交的《關于以創建國家生態城市為契機,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及專用機械設備產業東莞化的建議》入選市政協重點提案。當年,除了他提交的那份提案外,還有6件提案也在關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在提案中,他總結提出了“東莞每年新增建筑垃圾超過300萬噸”的調研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提案背后是他長期調研累積和付出的辛勤努力。實際上,早在2008 年,他就開始關注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相關話題,并撰寫了《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建議》,以此向市主要領導“拍磚”,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這份提案雖由10多名東莞建筑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聯名撰寫,但鄭金伙的名字排在第一位,這與他“上天入地”的深入調研有關。

所謂“上天”,即通過政府部門,搞清楚整個面上的現狀;“入地”,則是深入工作一線,了解具體情況。為此,鄭金伙實地走訪厚街等鎮街,又深入市住建局等調研數據。

憑借深入的調研和認真撰寫提案的精神,在10多年的時間里,鄭金伙向市政協提交了20多件提案。其中,2017年,他與劉治猛、張敬智等14名委員聯合提交的《關于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更是被遴選為2016年市長督辦的政協重點提案。

2019年,他提交的《關于促進污泥淤泥資源化處理和綜合利用》提案被列為2019年市政協主席會議督辦重點提案、2019年優秀提案。

鋼筋混凝土、技術檢測、小應變檢測……鄭金伙的話語之中,總是時不時蹦出一些建筑專業名詞,鏡片背后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02

跨界:為文化事業“燒錢”


時間來到2006年,因緣際會,鄭金伙遇到《東莞經濟》雜志社的原運作團隊。經過反復深入溝通,最終,他與鄺成子、李智勇等人一起從他們手中接過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以“思想決定價值”為宗旨,以“民間智庫,東莞思考”為己任,以“本土,原創,深度”為屬性,以“民間思想,民間視野,民間話語”為特色,在后來的多年時間里,《東莞經濟》為東莞奉獻了一本文風活潑、有溫度、有靈魂的財經讀本。更難得的是,《東莞經濟》雜志社一直堅守不做廣告、不準發行的原則。

為了維持這本注定不掙錢的社會組織會刊的生存,鄭金伙變賣房產,向家中兄弟借錢……通過各種方式,嘔心瀝血,一路堅持。短短幾年間,幾百萬元投進去,三位創始人的身材瘦削了,腦門禿頂了,頭發變白了。

因為《東莞經濟》雜志社,家人沒少和他吵——老婆吵著要離婚,弟弟揚言要斷絕來往……

但他依然初心不改。在辦好《東莞經濟》雜志的同時,鄭金伙等人從2009年起,連續10年每年策劃舉辦“東莞經濟年會”,禮贊東莞脊梁,促進東莞成長。

此外,他們還先后策劃、撰寫并出版了《東莞軟實力》《東莞經濟年度發展綠皮書》等專著,《人文東莞 一脈相傳》珍品郵冊,提交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智能制造、金融集聚、文化引領等方面的建言,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曾經有很多人問過他:你燒這么多錢,去辦一本原本該政府投資辦的雜志,去搞一系列不賺錢的活動,究竟圖什么呢?

不善言辭的鄭金伙一直沒有回答。而在這個夜晚,面對著這群從《東莞經濟》雜志社走出來的副主編、首席記者,搖身成長為企業創始人、公司骨干,觥籌交錯間,鄭金伙兩眼濕潤:“看到你們都各自成長了,我當初賣掉房子也要支持辦《東莞經濟》,這個決定值了。”

無論是在媒體圈還是在建筑行業,他都是一位伯樂,積極提攜后輩,是很多創業者生涯中的貴人。“在工作上他是我們的領導,在工作之余是兄弟,并且對我們這些后輩有一顆寬容的心,這種寬容和鼓勵,給我們這些后輩自信和力量,以及知難而進的勇氣。”原《東莞經濟》雜志社主編、東莞市至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順棟說。

“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為重情重義的人,一切后輩,在他眼中都成平輩,一應前輩,他都發自內心去尊敬。”原《東莞經濟》雜志社副主編劉樽說。

03

堅守:為綠色發展“搖旗吶喊”


談起東莞,鄭金伙總是很自豪。“東莞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給每個人公平的機遇。”鄭金伙說,自己老家在福建,但心里已經把東莞認作第二故鄉了。

因為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更在意東莞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早在2008年,在向市政協提交提案的同時,他還發動學會、研究會和媒體平臺,舉辦創新論壇、學術沙龍,推動企業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的落地,助力莞企成功獲得深圳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工程試點項目。

2019年底,在鄭金伙的推動下,東莞舉行了第一屆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項目評選。他和多個單位共同推動的東城周屋潤園博物館建設項目(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示范項目)榜上有名,將助力東城街道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范區建設。據介紹,東城周屋潤園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從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探索我國南方地區自然生態恢復型的生命建筑樣本,目前已榮幸得到中國工程院何鏡堂院士、中國科學院吳碩賢院士的親臨考察及親筆題名。

除了在建筑領域建樹頗豐外,他還積極參與到各項社團活動中。目前,他是東莞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高級工程師,并且擔任東莞市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學會作為一個學術社團,我們日常需要開展大量的學術研究,在服務建設行業科技工作者的同時,推動東莞城市建設的發展。”鄭金伙說。他帶領市土木建筑學會,開展東莞市工程系列建筑專業高級職稱、中級職稱評審。由地級市開展高級職稱評審,東莞市是全省 19 個地級市中唯一試點城市。

積極參與到學術社團活動中的他,同樣獲得肯定。2005年至今,7 次榮獲“東莞市科協先進工作者”“優秀科普工作者”稱號;榮獲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2011—2017年)年度先進個人,并于2013年被評為廣東省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2014年,他作為科技創新主創人員之一,獲第六屆廣東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

近年來,東莞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鄭金伙發現,民間智庫卻沒有同步發展。為此,他撰寫并提交了《關于高度重視東莞民間智庫建設的建議》。今年,他與其他委員提交《關于東莞主動融合和對接廣東自貿區的建議》,建言東莞要充分利用毗鄰自貿區的優勢,抓好政策對接、產業對接、市場對接等。

作為一名連續三屆的老政協委員,10多年來,他一直關注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不論是建筑垃圾、污泥淤泥等資源化利用,還是提升城市品質、建言美麗東莞建設,他都積極發揮專業特長,建良言出實招。

鄭金伙說,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創新與浮躁并存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定力和專注。在莞追夢的近三十年里,他將“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東莞精神融入人生和職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收獲成功和感動。


[“平凡筑夢人”( 原名“東莞夢”) 微信公眾號第129期,2020年10 月16日 ]



陸永芳:筑夢地鐵,為品質東莞提速


人物簡介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50.png

陸永芳,云南曲靖人。東莞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員,現任東莞市軌道一號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住建廳和交通廳軌道交通專業入庫專家、東莞市危大工程專項方案評審專家,先后參建漳州戰備大橋、廈門同安銀湖大橋、廣州地鐵3號線和5號線、東莞地鐵2號線和1號線、東莞軌道交通大廈等重大工程。


“2016年5月27日,東莞第一條地鐵2號線正式開始運營;2019年6 月29日,東莞軌道交通大廈喜封金頂;2020年8月28日,東莞地鐵1號線第一臺盾構機完成掘進任務在莞太路站破洞。”這些代表東莞地鐵事業里程碑的時刻,陸永芳記得一清二楚。作為東莞地鐵事業的全程見證者、經歷者、參與者、建設者和推動者,陸永芳期盼著通過地鐵改變東莞這座城市,讓地鐵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提速,將自己最美的年華揮灑在他深愛的這片熱土上。

01

熱愛學習,向新領域進軍

2000年大學畢業后,陸永芳參與完成了2座斜拉橋的建設。橋梁建設行業科技含量高,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陸永芳敏銳地覺察到,這種行業留給年輕人的機會并不多。于是他抓住機會,于2003年毅然轉入到剛剛興起的盾構工程領域,參建廣州地鐵3號線市番區間盾構隧道工程,從此投身地鐵建設。

當時,盾構技術在國內剛起步,只有為數不多的幾臺盾構機,在國內的教科書中甚至找不到“盾構”二字,很多工程師沒有聽說過盾構,更加沒有見過盾構機。

陸永芳第一次下到盾構始發井,看到一臺長度80多米、2層樓高的龐然大物正在進行安裝調試,內心忍不住驚嘆——這就是號稱“工程機械之王”,世界上最先進的隧道掘進機械盾構機!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快速學習掌握盾構機原理和施工技術,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回去后,他通過互聯網和廣東省圖書館查找盾構方面的資料,結果一無所獲。一次偶然機會,他從同事那里借到了一本500多頁的英文版盾構機操作手冊,馬上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一邊看手冊文字,一邊對照在調試的盾構機,對盾構機各部件、模塊、操作按鈕逐一認識掌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高強度的學習,他迅速掌握了盾構機的構造和盾構機原理及操作。當時全國能操作盾構機的還不到30人,陸永芳便是其中之一。

因為掌握盾構機操作技術,盾構機始發后,公司任命陸永芳為隧道領班,負責盾構機操作和指揮一個新組建的掘進班進行盾構隧道掘進施工。因善于學習、勤于鉆研,不到一個月,陸永芳帶領的掘進班的施工進度質量很快趕上其他2個經驗豐富的掘進班,半年不到就創造了單班(12 小時)18.75米的全國單班隧道掘進紀錄。由于工作表現突出,畢業剛滿3年、入職才半年的陸永芳被公司任命為合同價3億多元的工程項目副經理,負責整個項目的盾構掘進生產。

02

勇于創新,建設先進的東莞地鐵2號線


2009年,東莞市委組織部在全國范圍內招聘地鐵工程技術管理人員,陸永芳看好東莞的發展前景,順利通過嚴格招聘,到東莞組建市軌道公司,參與建設東莞第一條地鐵——2號線。

2號線在設計之初便遇到棘手難題:東莞是分散組團式城市,站與站之間距離比較遠,如果按照現行的《地鐵設計規范》100km/h的最高速度運行,用時會超出“全程出行時間需控制在一小時以內,市區至常平、松山湖、虎門等主要組團出行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的整體目標。如果采用120km/h的最高運行速度,又面臨風壓大、舒適度低、能耗高等技術和經濟成本難題。

為此,陸永芳組織開展了“隧道通風與列車隧道阻力、舒適度分析研究”“隧道盾構斷面與盾構機選型的選擇研究”和“120km/h快線系統主要技術標準研究”等技術專題研究,運用各項創新成果,有效地解決了地鐵列車高速運行帶來的舒適度、運行能耗、隧道通風、區間隧道設備設施承壓高等一系列問題。

陸永芳說:“我們做工程的人思維都特別直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是技術攻關,一方面是降低成本,這些我們都做到了。”2號線于2016年5月27日以最高行車速度120km/h 開通試運營,已安全運營5年多了,乘客在舒適度方面感覺良好,設備故障和能耗較小,給東莞后續地鐵快線及其他城市地鐵快線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幫助,陸永芳感到非常自豪。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地鐵快線設計標準》,被國家住建部批準為國家行業規范,東莞地鐵2號線也因此被國家住建部批準為綜合科技示范工程。

03

超強統籌,推進1號線快速建設


地鐵2號線建成后,陸永芳受命負責軌道交通大廈及其地下空間建設。在圓滿完成任務并以為可以松口氣的時候,他又接到建設地鐵1號線的任務,這一次,情況要復雜得多。

“工程的進度統籌是一個大難題。地鐵1號線在望牛墩上跨穗莞深城際線,穗莞深城際線先于地鐵1號線建成開通運營,如果穗莞深城際線開通運營后1號線再上跨,將增加數千萬元的工程費用,于是公司要求同時建設1號線上跨段。但這時候1號線還沒正式開工,涉及大量的手續辦理、事項多方溝通、合同條款商談、工程預算編審、合同價款協商等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談到當年面臨的困難,陸永芳仿佛又回到那段焦頭爛額的日子。

“時間不等人,我們和施工方商定,先開工,能同步做的手續同步做,不能同步的再補。這考驗的是擔當,按部就班當然不會錯,也不會有責任,可是為了效率必須守正出奇。”陸永芳迅速組織團隊技術力量明確工籌工序,提前6個月開工建設,為1號線上跨段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節省數千萬元的涉鐵費用和工程投資,消除了1號線建設的重大制約點。

1號線全長58千米,是東莞有史以來基建工程投資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征地拆遷進展滯后,站線位方案調整幅度大,站點 TOD/TID開發設計方案與車站設計方案協調時間長……面對這些困難,陸永芳發揮統籌能力強的優勢,帶領團隊各個擊破。

“最大難題是協調特事特辦。比如手續還沒辦妥,就要趕開工,那我們得跟各部門協調。還有承包商,錢沒到位,就得開工干活。”陸永芳帶領團隊闖過了這道難關,截至2021年6月,全線25座車站中,7座車站主體封頂,9座車站進行主體結構施工,5座車站進行圍護結構施工,1 座車站(廣醫站)前期施工;全線投入40臺盾構機,其中20臺盾構機已開始隧道掘進,1個區間雙線貫通。1號線已由車站施工進入到車站、區間同步施工的全新階段,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揚,得到上級單位、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贊揚。

04

安全第一,構建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我們做工程,最根本的難題是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保障安全,其中安全是放在首位的。”陸永芳說,公司倡導風險防控為核心的工程管理理念,為此全力構建了1號線工程風險、地質風險、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1號線開工以來,他組織工程技術人員,用了近一年半時間按照輕重緩急逐一對全線車站及中間風井基坑、盾構隧道、暗挖聯絡通道、深水基坑等工程的地質風險、周邊環境風險和工程自身風險進行分析,提出“規避風險、風險不疊加”原則,制定了一系列的風險處置思路和措施。

陸永芳還堅持“在設計階段就要盡最大努力規避風險”的思路,多次組織對基坑支撐體系進行反復研究,對隧道進行多輪的調線調坡,多次比選聯絡通道選址,大大降低了工程實施風險,節約了工程投資,減少了路面交通影響。

“過幾天我還要再次給全線工程技術管理人員講授基坑安全風險管控和盾構施工安全風險管控。”陸永芳說,他總結了自己比較豐富的工程經驗,經常給參建人員講課,提高他們的風險管控意識、風險管控方法和風險管控措施。自開工以來,1號線工程建設平穩有序,安全可控。

05

高效工作,給家人留出陪伴時間


陸永芳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主持會議時,他一邊聽匯報一邊打開電腦記筆記,等會議結束,往往只需要十分鐘,他已經整理好會議紀要發送到各參會部門負責人的微信群。

“我喜歡這樣做,作為會議主持人和紀要整理人,可以第一時間把會議精神不走樣地傳達下去,也方便工作安排第一時間得到落實,同時減輕了同事們整理紀要、修改紀要、審核紀要、審定紀要等各環節的工作量,又為自己節省了大量的工作時間。”陸永芳說,人到中年,家人需要陪伴、孩子需要教育,既要學習,還要工作,所以要高效工作、利用好時間。

現在,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都在東莞定居,對這個撒下過汗水也見證著自己成長的城市,他非常看好——“下一個十年,我們要干出新的成績。”

[“平凡筑夢人”( 原名“東莞夢”) 微信公眾號第165期,2021年7月2日 ]



賴柱江:援疆6年,無悔青春


人物簡介




微信圖片_20221221165757.png

賴柱江,東莞市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站長、東莞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廣東省援疆干部,2016年,被評為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五批省、市優秀援疆干部人才;2018年4月,獲得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工會頒發的開發建設新疆獎章;2019年12月,被評為優秀援疆干部人才。

1978年生的賴柱江是東莞望牛墩人,高高的個子,有著溫和笑容,說話不急不緩。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青年,離開家鄉,跟隨東莞援疆工作隊支援新疆建設6年。

01

機緣巧合去援疆

賴柱江大學畢業后進入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在東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一干就是14年。他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監督工程的施工質量,責任重大,工作內容也比較單一。

2013年12月,賴柱江和同事聚餐,一位援疆回來的領導分享了在新疆的經歷,賴柱江聽后非常欽佩和向往。領導鼓勵他:“最近市里新一批援疆干部報名,柱江你可以去試試啊。到祖國的邊疆看看,鍛煉鍛煉自己。”

領導的話讓賴柱江動了心,可是一想到家里的實際情況,他又感到為難:他是家里獨子,父親身體不太好,妻子平時工作也很忙,兒子剛升入小學一年級,正是需要輔導學業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自己一去三年,家里照顧老人孩子的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他心有不忍。出乎意料的是,妻子聽完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還鼓勵他有想法就去實現。

一切都出奇的順利,賴柱江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開始收整行囊。沒有在北方生活過的他,對邊疆工作生活既有期待又有擔憂:自2000年進入單位以來,他沒有到其他單位交流過,去到新疆會做什么工作?自己能否承擔起來?他心底有許多個問號。

回憶當年,賴柱江笑著說:“經歷過那一次,我覺得一件事情只要踏出了一步,哪怕半步也好,你就會堅定地往前走,好像有股無形的力量在推著你,因為你不走不行啊。”

02

一個3年,又一個3年


2014年到新疆后,賴柱江先任第三師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副站長,后調任圖木舒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主要負責援疆項目的監管工作,并參與了廣東省“十三五”援疆規劃(2016—2020)的編制,推動許多項目開展。

初來乍到,賴柱江不斷調整心態適應新工作環境。兵團三師在南疆喀什地區,經常會出現沙塵暴、高溫酷暑、冰雪等惡劣天氣,而團場又是嵌入式分布,他負責的援疆項目點多、面廣、線長,去看一圈項目要走1000多公里。

“有一次我們去五十團夏河營的一個連隊,那里的群眾一直用地下水,水質很差,飲水安全問題突出,我們規劃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修建通往夏河的自來水管道民生工程。那天,我們開車過去進行實地勘察。當時正值酷暑,連日暴曬加上幾個月都沒下雨,泥土都變成粉末,腳一落地,泥土淹沒了腳踝。沿途沒有路,車只能跟著現場的木樁子走。走著走著,木樁子沒了,車子陷進泥土里也出不來。面對漫天黃土,焦急卻又無奈,只能緊急叫了拖拉機來拉,一直拉到目的地……”

這樣的千里巡查之路,6年里賴柱江走了許多回。他心里總想著援疆項目要按時高質量完成,遇到困難沒什么,風餐露宿也不在話下。

“在新疆沒有家庭牽絆,也沒什么娛樂活動,每天只有一件事就是工作。”在最忙的那段時間,他常駐施工現場,每天和同事們奮戰到凌晨一兩點,回到駐地繼續開會總結當天的項目進展,查缺補漏,回到宿舍已經凌晨4點。

他苦笑:“去了新疆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時間趕,任務重’。每年11月冬季來的時候,工地就沒法干活了,要一直等到來年3月份。實際上一年里只有8個月可以施工,卻要完成一年的任務。”

時值嚴冬,寒風吹來冷如刀割,對北方天氣的不適應加上勞累,賴柱江患上了重感冒,高燒不退。對此,他絲毫沒有放松工作,反而自嘲說這是斗志旺盛的表現。在漆黑的歸途上,他指著前方的星星鼓勵大家:“星光正給我們引路,過了黑暗便是黎明。”那顆星,正是他心中從未忘卻的援疆使命。

功夫不負有心人,賴柱江帶頭打造了一批援疆示范工程,實現援疆項目“三個百分百”及安全文明施工零事故的目標。其中,二期東恒興紡織項目從開工到竣工試投產,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充分體現廣東速度、兵團優勢和東莞效率。他參與編制的“十三五”援疆規劃更是受到上級領導一致肯定,也為新一輪援疆工作尤其是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6年,賴柱江援疆3年期滿,考慮到自己帶領的項目正在攻堅,為更好地完成“十三五”援疆規劃建設,他主動申請留下。“非常想回家和家人團聚,可是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溝通協調復雜,中間換人影響工程進度,有些正在洽談的項目還可能爛尾……”賴柱江內心很糾結,望著手上的圖紙和遠處的工地,項目從無到有,從紙上到拔地而起,就像他兒子的成長過程,他為此傾注感情,用心呵護。當時四年級的兒子問他:“爸爸,你不是要回來了嗎,怎么又去了呢?”他不知道如何作答。此后,又是一個3年。

03

好男兒也有灑淚時


回顧這6年,賴柱江感覺最虧欠的是家人,“我爸身體不好,2018年他病重住進ICU,我都沒法回來照顧。2017年妻子懷上二胎,她一個人照顧老人和小孩,很不容易。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我真的愧對父親、妻子、孩子,這些年給他們的陪伴太少太少了。”每逢暑假,妻子和兒子會到團場看望他,那是他最開心的時光。

賴柱江在新疆駐守6年,比別人都長。看著曾經一起奮斗的戰友紛紛到期離開,他內心十分不舍,“我們每天一起工作,遇到困難都一起解決,幾年下來感情很深。我感覺自己不斷地迎來送往,不停地跟他們告別,這種離別的心情挺難受的。”

在孤獨中堅持,需要更強的信念支撐。每天晚上賴柱江都會給家人打電話,關心父母的身體,寬慰妻子的辛苦,聽孩子講述生活和學習的點滴。放下電話后,他會習慣性地拍一張窗外的落日。他覺得新疆的落日特別美,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孤獨、燦爛,又壯美。6年來,他拍了上千張落日的照片,紀念自己在邊疆度過的時光。

04

援疆仍是不悔選擇


雖然援疆生活比較辛苦,也失去了陪在家人身邊的寶貴時光,賴柱江始終認為這是不悔的選擇。

“我覺得做了決定就好好干,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因為人不單是為自己負責,還要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負責。很感謝組織給我這次機會去新疆鍛煉,讓我豐富了人生經歷,個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收獲非常大。當然,這個有代價,但有國才有家,國家好家庭才好,不是嗎?”他已經用真實經歷書寫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平凡筑夢人”( 原名“東莞夢”) 微信公眾號第144期,2021年2月5日 ]